“跟2019年相比,我们的订单增长得比较多,今年可能相比增长20%-30%。”广州一家汽车配件制造厂的负责人沈云(化名)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疫情过后,“无论是整个市场给人的感觉,还是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来说,都对今年的销售量充满希望,很多朋友都在计划扩产。”
并非沈云一人感受到气氛的“回暖”。香港贸易发展局(下称“贸发局”)与渣打银行近日公布的2023年首季“渣打大湾区营商景气指数”(GBAI)显示,有关指数录得大幅增长,反映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,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已重拾信心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大湾区营商前景趋向乐观
根据前述报告,2023年第一季度GBAI营商现状指数升破50的分水岭,录得51.3,预期指数更是升至61.5,较2022年第四季度的39.5和45.1均见大幅跃升。
值得注意的是,报告显示,这一营商现状指数环比增长11.8点,是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超过50,跃入扩张区间,意味着受访者对该项的态度趋于乐观。而营商预期指数的环比升幅(16.4点),也是自GBAI于2020年第二季度推出以来的最高。
报告亦指出,目前有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,其业务已经恢复至疫情前的九成及以上,甚至较疫情前有增长。与此同时,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表示,疫情防控措施放松之后会提高2023年的业务目标。
沈云认为,对于汽车配件来说,物流是影响生意好坏的关键因素。“现在每个地方都放开,生意肯定是要比以前好很多了。”他向记者表示,在当下的市场环境,自己的公司也有计划逐渐扩产,“(订单量)不是说要井喷式地增长多少,我希望是螺旋式地稳定上升。”
渣打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分析指出,从报告中的多项指标来看,受访者预期都有明显改善,一改去年占据主导的预期悲观。“现在能看到正在出现一个全面的复苏。”
区内旅客往来趋于频繁
事实上,在“疫后反弹”的主题之下,大湾区各个城市均明显受惠。
以城市分类,香港、佛山、东莞以及深圳的GBAI城市营商子指数(现状),均位于50之上;大湾区所有城市的GBAI城市营商子指数(预期)也均处扩张区间。报告还指出,2023年年初至今,旅客往来的人数正迅速增长。
以香港为例,香港旅发局数据显示,今年首季度,访港旅客总人次达441万,较2022年同期增长38322.6%;其中来自内地的访港旅客亦同比增长38992.7%至336万人次。
旅客往来越趋频繁,跨境旅游公司的负责人刘子健对此深有感受。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之前,“我们旅行社的生意基本差不多为零,但是现在我们差不多每天都有团出发去内地。”刘子健向记者表示,公司目前的业务水平已经恢复至疫情前的30%-40%,预计明年将会“比2019年之前做得更好”。
根据香港旅发局今年3月的预测,预计2023年访港旅客约2580万人次,约为2019年旅客数字的46%。该局认为,香港旅游业的复常也面临一些挑战,比如行业人手不足、区域旅游业竞争激烈等。刘子健也表示,过去三年不少导游、领队这样的前线人员已经转行,现在行业仍需时间招募新人或召回老员工。
进一步加深大湾区内互联互通
来自佛山的软装店家周生(化名)向记者表示,疫情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难免改变,加之市场竞争的激烈化,自己店铺的订单虽在增加,但实际上利润率却在下降。在他看来,“广东的营商环境和包容性对比其他地方要强很多,未来希望政府能在刺激消费、拉动消费的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激励。”
前述报告亦指出,受访者普遍希望有更多对经济、私营企业和外国投资的政策支持。其中,28%的受访者希望扩大内需,其次则有26%的受访者希望有“大湾区新政策”。
在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看来,大湾区内的互联互通仍有待进一步深化,比如如何让港人更便利地北上创业,利用整个湾区市场及人口红利等。
今年4月,香港特首李家超率领香港立法会前往广东四城考察,结束考察后他亦指出(香港)要和内地城市有强烈共识,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,粤港合作更是大有可为。
洪雯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如何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,在大湾区内开设一些“小通道”,以便利香港与内地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流、流通,让两地居民、企业享受到大湾区这个共同市场带来的好处,也有助于提升整个湾区的营商环境。
“(恢复)通关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帮助”,刘子健说道,“可能我们去内地交流参观的时候,如果手续可以简化一些,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发展机会。”
(文章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)
X 关闭
X 关闭